天津市第二殡仪馆
1967年,承载着民生使命的天津市东郊火葬场,踏着殡葬改革的脚步应运而生。几间平房、几台老旧的火化设备和为数不多的殡葬职工,撑起了半座城市对生命尊严的守护。54载栉风沐雨,旧馆托起了服务百姓“身后事”的使命,也成为天津市重要的殡葬服务设施。
跨入新时代,殡葬服务设施如何满足民生需要和殡葬服务需求,成为摆在天津民政面前的一个课题。自2015年起,市属3个殡仪馆的提升改造连续3年被列入天津市20项民心工程。2021年12月天津市第二殡仪馆新馆竣工,馆区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服务功能覆盖逝、殡、葬、祭全链条。新馆的标识外形方正,像一枚印章,代表着殡葬人在新征程上守正创新、行稳致远;同心圆则象征着殡葬人用真心的服务温暖人生最后一站,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。
天津民政在“伤心事暖心办”上闯出了天津经验,建立了96456调度指挥中心,推出了“送亲人找民政”系列惠民服务品牌。第二殡仪馆在天津市民政局党组的领导下,运用“强基础、上位次、更精准、更暖心”12字工作方法,精心打造“亲之安”守灵服务品牌。我们组建了宣讲团队,走入社区、街道,宣讲惠民政策和服务品牌,邀请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参加殡仪馆开放日活动,讲述殡葬文化故事。如今“亲之安”已成为被群众广泛认可的品牌,群众只要拨打96456服务专线,就会第一时间对接到国营殡葬服务机构,把亲人“身后事”办顺利、办圆满。
作为新时代殡葬工作者,我们不仅是服务的提供者,更是改革的践行者:通过遗体流向的实时监控,实现信息的全部可追溯;创新礼仪告别、家庭追思、网络祭奠服务,提升人文关怀,倡导简约文明;坚持公益惠民,将原有的收费项目减少近一半,60余种寿盒、寿服的价格全部控制在百元至千元,10余种惠民商品一律平价销售,免费提供入户服务、遗体搭抬、全程引导等10项便民举措。如今,群众在殡仪馆办丧事平均花费2000多元,而服务品质坚持不打折扣。
新旧场馆接力,8.85万具骨灰搬迁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,规模和难度在全国鲜有先例。市民政局党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指挥,评估风险、调查民意,把能够想到的和群众可能遇到的困难,全部列出清单、制定预案。搬迁历经了3个寒暑,为了冬天不让群众挨冻,我们搭建了1000余平方米的服务中心;为了夏天不让群众受暑,我们开辟100余米长的遮阳通道;为了不让群众排队拥挤,我们开辟网约登记,增设窗口;为了不让群众多跑路,我们多方协调专线,适配导航。对于13940具不能由逝者家属亲自搬迁的骨灰,由我们代迁并举行共祭仪式,做到不让一件物品丢失受损,严格执行25项规定步骤,确保安全无差错。最终8.85万具骨灰搬迁没有出现一起服务差错,受到了群众的好评点赞。
2024年,天津市第二殡仪馆被民政部授予“全国殡葬工作先进集体”和“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”荣誉称号。几十年的风雨征程中涌现出了全国先进工作者齐利、全国技术能手王万喜等5位劳动模范,又连续两年经民政部批准成立了两个技能大师工作室。多年来,工作室始终坚持新老传承,培养了一批批技能人才。在2023“海河工匠杯”技能大赛中,年轻员工周子钰夺得遗体火化师比赛第一名,被授予“天津市技术能手”称号。
新征程上,天津市第二殡仪馆将始终牢记“民生无小事”,踔厉奋发、赓续前行,用真情守护生命尊严,用实干书写“逝有所安”的殡葬故事。
(摘自天津市第二殡仪馆馆长张娜的演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