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市大兴区殡仪馆赵辉:匠心攻绝技 仁心抚伤痛

发布时间:2025-7-16 10:07:36    阅读量:

微信图片_20250716100644.jpg

北京市大兴区殡仪馆   赵辉

 


初入殡葬行业时,我只是食堂的一名普通服务员。那时,听同事们讲述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,那些关于遗体的话题,总是让我既恐惧又好奇。尤其是听闻遗体防腐整容师的工作细节时,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意——他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勇气与技艺,才能让生命在最后一刻依然守住尊严?2004年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,我正式拜入刘德福先生门下,开启了守护生命最后尊严的征程。

学徒时期,一位老人的意外离世让我真切领悟到这份职业的重量。当家属带着近乎绝望的哀求,恳请我们修复破损的遗体,师父带着我在操作台前整整奋战了6个小时。拼接骨骼、重塑面容、抚平伤痕……最终,家属看到老人完整的遗体和安详的面容时,扑通一声跪倒在地,泪水瞬间也模糊了我的双眼。那一刻,我深刻意识到,我们手中修复的不仅是一具遗体,更是逝者留在世间最后的体面,也是生者心中最后的慰藉。

如果说,这次经历让我理解了这份职业的意义,那么一个女孩的离世,则彻底点燃了我追求极致技艺的决心。2006年夏天,一位小姑娘意外离世,看着她小小的冰冷身躯,已为人父的我心如刀割。我默默地工作着,希望能让她带着更多美好离开。然而完成修复后,我总觉得不够完美。从那以后,女孩的面容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,化作无声的鞭策。

为了提升技术水平,2010年,我主动提出挑战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。面对器官重塑、组织缝合等难题,我像一名执着的匠人,请来美院的学生教我造型美学,跟着外科大夫学习专业缝合。最终,我获得北京市金奖、全国二等奖的成绩。这不仅是对我技艺的认可,更让我明白:只有不断打磨技术,才能不负生命最后的托付。

而后,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人去世,让我懂得什么是使命的传承和延续。这位老人临终前的遗愿是:用最后一个月工资交党费,离开时穿上自己的旧军装,盖上一面新的党旗。为老人整理遗容时,看到他身上的弹孔和伤疤,我的内心深受震撼。当为他穿戴好那身陈旧脱色的军装,盖上鲜红的党旗时,他的战友从轮椅上站起来,用颤抖的手敬了一个军礼,哽咽着说:“老伙计!你先走一步,来世我们还是战友,是兄弟!” 我静静地伫立一旁,心中流淌着无限的崇敬。

20年来,我从一名学徒成长为技术骨干,现在是遗体防腐整容师高级技师,有幸参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制定,并编写培训评价教材,带领团队研发专业技术材料,目前已培养出42名徒弟,其中4人被授予“全国技术能手”称号。

2019年,我被北京市政府授予“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”称号,并被大兴区纳入“新国门”领军人才库。2020年,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,同时被评为“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大师”。2024年,被授予“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”称号。我深知,这些荣誉的背后,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,那是对生命始终如一的敬畏。



来源:殡葬周刊


Copyright © 江西华曜会展有限公司
  • 我要参展
  • 我要参观